1969年九大会议,毛主席对周总理说,他不来,会议不开始。
“您来了吗,徐海东同志?”在1969年,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主持中共九大,会前他向会场环视,然后问道。徐海东同志回答:“我来了,主席!”
尽管身体状况不佳,但他依然带着病痛出席了会场。而在此之前的会议上,毛主席特意嘱咐周总理。那么,毛主席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指示呢?
徐海东在大将中位列第二,仅次于粟裕。
经过党组织多方面权衡后,我们得出了这个决定。
在革命的早期阶段,徐海东于1935年投身战斗,带领部下成功夺取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,为党中央在陕北扎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
在1936年,我党成功抢占了某地,导致敌军被迫撤退,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国内外。
在此之后,全面抗战爆发,中国军队在著名的“南京保卫战”中,展现了英勇抵抗的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,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,让中华民族的尊严得到了无尽的提升。
经过殊死搏斗,我军成功击退了敌军一千多人,这次胜利极大地提振了我军的士气,使士气高昂。随后,徐海东将军始终坚守在前线,英勇参加了众多的战斗。
徐海东,红军将领,不顾身体伤病,坚持回到战场。疾病并未影响他的英勇,但病情严重,医生已确诊为...
在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同时,徐海东的病情不断恶化。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养伤,不因战事而焦急,毛主席特意发了一份只包含八个字的电报。
徐海东看到毛主席的关怀,热泪盈眶,于是在1940年后,他再也没离开过病榻和担架,直至新中国成立。
徐海东虽已退居二线,但其卓越贡献有目共睹。在长达十余年的战斗生涯中,他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,深受毛主席及党组织的赞誉。
因此,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,毛主席特地将徐海东安排为大将中的第二位,以表彰其卓越的贡献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。
虽然徐海东身处高位,但他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样的待遇。此外,毛主席还记着徐海东曾经的帮助。
1935年的隆冬时节,红军队伍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。毛主席与几位领导人反复商讨对策,但现实残酷,他们手头的经费仅仅一千多大洋,这根本无法保证所有红军战士的生存。
在这个一筹莫展的时刻,毛主席想到了红15军首长徐海东。他立即拿出纸笔,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,请求他提供帮助。
经过一番考虑,徐海东同意援助红军,并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团结合作,携手共进,是战胜困难的关键。
徐海东在收到来信后,深感内疚,自责自己为何没有预见中央会遇到困难,居然让毛主席亲笔写借条,真是罪过!于是他立即找来供给部长查国桢,得知军中还剩下七千块大洋后,徐海东果断决定将这些大洋全部交给查国桢,而他自己却没有任何保留。
虽然他知道首长的命令不能违背,但此时军中确实面临困难,伤病员需要治疗,战士们需要过冬,这笔钱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。
看着查国桢为难的神情,徐海东也明白他内心的想法,于是便语重心长地说道:您担心的我都理解,但我们需要坚决执行任务。
听完查国桢老战士的话,他立刻把五千块大洋送到了中央,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。这一行动让中央有了资金支持,困难迎刃而解。
徐海东与毛主席之间深厚的友谊并非偶然,从这些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,他们二人的感情源于彼此的理解和信任。因此,当毛主席年迈之际,他希望能够邀请徐海东参加九大,这是他对这位老战友深厚感情的体现。
徐海东感动于毛主席的挂念,保证身体良好将参加会议。会议当天,徐海东如期而至,坐在角落。毛主席发现后,向周总理示意,周总理心领神会。
周总理看到徐海东疾病缠身,忍不住热泪盈眶,紧紧握住他的手,亲自将他安置在中间位置,并细心准备了茶几和痰盂,确保徐海东处于最舒适的状态。
看到这一幕,毛主席微笑致意,正式开始了讲话。
徐海东大将于1970年在郑州病逝,享年70岁。尽管他身负重伤,但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。